時間管理

寫筆記,是擴展思考的引擎,而非只是記憶的系統

多年前,我在書上有一句話很受讀者喜愛:「記住,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多年後,持續了夠長時間的筆記系統與習慣後,我開始感受到,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記憶的整理系統,而是來自「寫筆記」這個當下行動自身。寫筆記這個行動,就會開始擴展我們的思考。

《12週做完一年工作》選摘:提升效率必學!以 3 類「時間塊」排定每週行程

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過:「我們只要顧好每一分鐘,歲月就能顧好自己。」這是明智的建議。實踐此一智慧的挑戰在於,一天之中總是會有事情冒出來,你沒有預料到的事,而這些事會占用你寶貴的分分鐘鐘。試圖減少這些干擾的做法,效果通常不太好,而且可能比單純處理這些干擾還更難。在我們看來,成功使用時間的關鍵,就是有意識地使用時間,這並不是試圖消除這些計畫之外的干擾,而是每週預留固定時間,專門用來處理具策略性的任務,我們稱之為「績效時間」(Performance Time)。

5 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

當一天事情很多很亂時,兩個小動作,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有掌控力的一天。第一個小動作是:每天早上花個 5 分鐘回看一下待辦清單,確認今天的重心,幫助自己減少混亂中的失誤,在繁忙中掌握關鍵,並且懂得取捨,知道如何停止。第二個小動作是:一邊處理事情,一邊把各種意外行動記錄到待辦清單,讓自己可以隨時回顧在忙什麼,即使亂中也有序,避免空忙。以免一天最後結束時,忘了自己做了什麼重要行動。

有種拖延是計畫導致的拖延?善用 3 種「意外的短專注」克服拖延

為什麼很多時候做計劃想要克服拖延,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拖延?可能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我們要開始一項重要工作時,我們會想要先整理一下資料,清潔一下書桌,調整環境或氣氛,或者想想還有沒有未完善的計畫細節。結果這些事情東拉西扯,不知不覺中原本的專注時間就消耗掉了。如此一來,事情本身反而沒有進展。

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

在安排時間的時候,我們通常聚焦在如何設定提醒時間,提醒自己什麼時候要開始推進某些任務或者專案。不過我們也可能常常發現就算設定了提醒,也不代表一定會去做,反而往往過度安排,最後時間安排還是一團混亂。即使如此,如果不設定任何時間管理的界線,我們更有可能處在一直工作,永遠停不下來的狀態。或是反過來處於一直不工作,缺乏明確開始的動力,永遠都在拖延的狀態。

擺脫生產力成癮,別再為效率而筋疲力盡,我的 5 個真實案例分享

我們會追求生產力提升,希望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但有時候,我們卻陷入了不斷地尋求完美工具和更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為這就是提高效率的迷思。這導致我們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些工具與技巧上,卻忽略了最核心的問題:真正的效率不僅僅來自於如何使用工具與方法論,更來自於我們是否完成有價值的成果、是否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讓大腦重新開機:在這 4 種焦慮超載困境下,我的心智重啟策略

當我們的電腦使用久了遇到問題時,有時僅需重啟即可解決。同樣地,我們的大腦和自身行為模式也可能需要類似的「重新開機」。雖然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無法徹底重置自己的生活或環境,但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讓大腦或某些負面習慣重啟,可以是重新獲得動力、恢復生產力,以及打破惡性循環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