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PM入門

從電影《聖母峰》學管理:3種足以造成專案失敗的星星之火

雖然專案管理知識告訴我們,專案在有限時間、資源下,應該限縮範疇,不過實務上,不常遇見越談越少的範疇,sponsor總是希望用最少的資源完成最多的工作與最好的品質。反之,如果專案目標時間常被視為不可更動的限制條件,甚至由完成時間與資源來反推能做出多少成果,久而久之,組織會養成一種凡事不多做的被動習慣,以免被壓榨。由此看來,對於sponsor來說,似乎要求多或少都會有負面的效果,那麼,身為一位PM應該怎麼辦呢?

敏捷專案管理模式下,開發團隊成員能不能動態進出專案?

日前在為某企業進行敏捷式專案管理的導入輔導時,有位同仁這樣問我,「老師,敏捷開發團隊的成員,從頭到尾都不能換人嗎?譬如,臨時加人進來,或有人完成工作後就離開,去做其他專案的事?」「你為什麼會想在要這樣做呢?」「因為有的人比較熟悉這個衝刺要做的任務,有的人比較熟悉下個衝刺的任務,這樣安排不是可以讓他們工作得更有效率嗎?」

PM想成事,三大隱性關鍵力

但,為什麼這整個事件裡乍聽之下沒有人有什麼嚴重的大錯、更沒有人刻意想當壞人,卻造成了這樣悲慘的結果呢?我想說的是,PM在專案裡的職責,不是只有確保WBS上的工作被順利執行,你還有一項沒有明文規範,卻非常重要的隱性能力,叫做確保團隊的「一致性」。

即便沉船也能優雅:如果鐵達尼號的船長知道風險管理

在我的管理經驗中,風險管理是專案管理中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一課,因為它管理的是不一定會發生的事。當我們沒有預期要去處理它,使用再多的管理技巧或工具都無濟於事,最壞的情況,就像曾經號稱史上最大的郵輪:鐵達尼號擦撞冰山後所發生的不幸船難,匱乏的風險意識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

專案經理的職涯成長三階段,你在哪一段?

大部分人在專案環境上的成長,常可以大略地分成三個成長階段。這三個成長階段又可以用三種能力來作界定。分別是「技術力階段」、「管理力階段」、「政治力階段」

「要徑」在實務上是如何被應用的?

專案管理的大重點就是「時間」,而決定專案時間的關鍵就是「要徑」。因此對於所有成為專業PM的人來說,一定要把要徑的觀念搞清楚才行!

其實你每天早上都在做要徑分析:要徑的基本觀念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把他對人的觀察寫成了《帕金森定律》這本書。大意是說,同樣一件事情有人10分鐘搞定,有人卻要一個小時,這當中的差別跟當事人「預期自己擁有多少時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