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所謂「疊代法」(英語:Iterative Method)係從一個初始估計出發,尋找一系列近似解以來解決問題(一般是解方程式或者方程組)的數學過程。
但這樣一個數學解題的方法,跟專案管理有什麼關係呢?
這概念其實在部分專案中,是用來探詢使用者需求的一個方法。因為在大部分的專案環境中,使用者的需求往往一開始都是說不清楚的。無論是裝修一棟房子,或是開發一款APP,常常有很多使用者無法清楚用言語描繪的部分。
當然,比較好的狀況是使用者其實知道自己要甚麼,但不知道怎麼講清楚。那多花些心思聊聊,確實可以逐步掌握;但更常見的,是使用者連自己喜歡或討厭什麼都講不清楚。但當你給他一個產品時,他終於可以告訴你:「這我喜歡!」或是「這個我不喜歡!」。
也因此,搞懂使用者需求,一直以來都是專案經理最痛的一個議題。
因為有些專案曠日廢時,又需要大量人力或是金錢的投入。萬一默默地花了三五年的時間,投入了幾千甚至幾億的開發費用,結果東西做出來卻完全不符合使用者的期待,只得到「這我不喜歡」的結論,豈不就面臨了尷尬的狀況?因為作為專案經理,得到這樣的結論,若不調整,這專案等於失敗;但調整下去,往往又需要很長的時間與成本。甚至面臨這專案可能曠日廢時,卻怎麼樣都無法滿足使用者的狀況。
也因此,在一些改版容易的產業中,就逐步發展出一個策略:既然使用者也講不清楚,那索性不要一開始花太多時間跟使用者談抽象的需求。反正使用者很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甚麼,不如大概掌握一個初始需求,就先簡單的做做看吧。盡快做出一個版本的草案或是原型機,立刻就給使用者看。使用者看到東西,可以摸摸弄弄,就會給出更明確的回饋,那有了這些回饋就知道該怎麼進一步調整。這時第二版就能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但第二版使用者看到後,又會有些新的建議,於是可以拿來開發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 透過這樣不斷改版,不斷微調的過程,我們就能最終逐步趨近使用者的需求。
這類似數學上找尋近似值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疊代法」。
你可能這幾年會聽過敏捷(Agile)等相關的方法,則是把疊代具體流程化的一種管理方式。方法論中明確地界定專案各角色的責任,以及規範每個疊代該做的事情。
但你未必非要透過敏捷的方法論才能疊代,上過我們專案管理一日特訓班的朋友,你會發現我們在其中講授的方式也隱含疊代的概念。只是專案在各產業的差異很大,我們就沒有強調硬性的做法,而只是提供大家一個概念上的做事思維。
那幹嘛不統統都疊代?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疊代法聽起來很棒,不是應該所有專案都拿來用才是?
但這概念其實也有適用上必須考量之處,因為並不是所有產業都能簡單的疊代,也不是所有的專案類型都合宜。
不能的原因其實跟成本有關,開發成本,還有置換改版的成本。尤其如果這個專案不是內部的產品開發,而是合約關係的執行(如幫人裝潢),你未必能讓客戶接受反覆疊代這樣的概念(比方說,裝潢的業主要出國,希望一個月回來後就是看到完成品)。
目前最適用的,大概是以軟體產業為主,尤其是開發自家產品。或是新創用來找尋初期的商業模式。因為以軟體為服務核心的專案而言,新改版可簡單地推送,所以對使用者而言,並不會排斥透過進版來獲得更多的功能或是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比方說APP這類的工具,對使用者而言,疊代進版本身是趨近零成本的,所以你有新版大家可能都很開心。
但如果今天你的專案是硬體、國防、醫材、或是工程這類,新版本其實無論對開發者而言或是使用者而言都不是零成本。開發者可能得開模、可能得拆除既有的結構、新版本的材料、開發、測試、取得政府審查等,其實都有高度的成本投入。而且對於使用者而言,取得新的設備,可能得拆箱、組裝、安裝、重新調教。如果是醫材,已經裝好的心臟導管,可能也很難簡單拆下來做第二版。至於如果是裝潢或是土木工程,可能還得經歷一段不能使用那個空間或是設備的時間,所以很難短時間的多次疊代。
也因此,目前以這方式進行的,確實比較多在軟體業或是遊戲業。少數強勢品牌比方說iPhone手機,則是透過每年出新版的方式,讓產品更趨完美地不斷往上升級。站在Apple的立場,確實每一代都讓手機更完美,也更理解使用者的最終需求。但對於使用者而言,升級也意味著必須要買新的手機。只是這就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享用到最新的功能的了。
但無論如何,站在專案工作者的立場,如果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升級,你確實會越來越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也能讓你的產品越來越完美。只是怎麼兼顧需求掌握與每次疊代的成本控制,這就是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大挑戰了。
疊代的概念,怎麼用在你我的人生?
如果你把人生的很多夢想當成一個專案目標來看待的話,你會發現其實適當地把「疊代概念」放入,人生其實比較容易低風險的趨近目標。
這背後的概念是這樣的:其實這世間,很多人凡事想得太多了。
你或許會問:「想得太多是問題嗎?好好計畫不是很重要?」
好好計畫固然重要,但過度計畫都不執行,往往就是阻礙我們成長的一大問題。有些人的人生,過度的瞻前顧後,不斷地收集資料、不斷地整理計畫、不斷地告訴自己:「將來我要怎麼怎麼」。但計畫了半天,就是沒有行動,這我覺得就不對了。
我一直覺得,人生的很多夢想,你其實應該要盡快體驗,盡快理解,盡快地根據狀況調整。人生有時候是需要快速失敗,並快速修正,你才能搞清楚細節。這細節包含遊戲規則,也包含你自己真心的渴望。
(快速失敗,快速修正)
舉例來說,我聽過很多人說:「等我40歲的時候我就要離職創業」。但這類人往往是最不會創業的一群人。因為創業不是哪一天突然全部準備好,然後全速前進。往往中間涉及很多不確定,這些不確定性是必須透過有計畫地摸索以及嘗試才行。
比方說創業時市場的探索。原來你可能假設某個市場對自己的服務有需求。但你不確定這是否為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趕快推出一個合宜的產品,測試一下你原本假設是否為真。因為很有可能自己原本以為的市場並不存在,你若花太長時間準備,那就是白花時間了。但你做了發現沒人有需求,你總可以嘗試別的市場,或是調整服務內容。很可能透過幾次軸轉,你會發現真正的市場需求。也可能在過程中發現,原本以為自己能提供能的能力市場不需要,但一個原本自己以為沒人有需求的能力卻反而受到市場青睞。其餘需要透過實驗覺察的,也包含調整作息、調整組織團隊、調整定價、調整商品內容、調整文案訴求、調整目標客群等。
簡單的講,這都是在透過反覆微小的失敗下,你才會掌握並調整出的結果。
但這些事情你若不開始,永遠沒有答案;沒有答案,你就不知道怎麼進化。所以趕快有個雛形,趕快嘗試看看,你會收集到更多,也會讓你更趨近於最終得答案。所以如果你有想要創業。不要讓自己一直準備。哪怕只是兼職,哪怕只是一個你覺得尚不成熟的產品,也應該試著推出看看。因為可能你其實已經準備充分了,也可能推出後聽到使用者的回饋,你更知道後續怎麼調整。
另一種需要疊代的,是理解自己到底多喜歡某個夢想。
我碰過很多人說,自己要打算補習、準備考試、然後當上公務員過一輩子之類的目標。但每次我聽都會幫她捏一把冷汗。因為你怎麼知道你喜歡當公務員?你真的體會過那樣的生活?你真的確定自己習慣那樣的工作環境?你真的有把握自己可以待一輩子?
或是很多人說自己哪天退休後要怎麼樣怎麼樣。去那裡的鄉下種田,或是要去學畫、去搭郵輪之類。但你怎麼知道退休後那個生活你喜歡?
我覺得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完全不知道那個目標的真實樣貌,只是悶著頭努力半天。如果夢想最後達不成倒也罷了,最怕的是夢想真的花了三十年的時間達成了,比方說終於存了一筆錢,退休後買了一塊地在鄉下。然後搬去兩個月後,卻發現自己其實一點也不喜歡種田與鄉下。這時候你又該怎麼辦呢?
這就跟做專案一樣,專案經理最怕的,就是花了很長時的時間發現使用者說出「這不是我要的」。人生其實也是一樣的呢,最怕是當事人悶頭努力半天,最後卻發現「這不是我要的」!!
所以人生更值得疊代 — 在你能力可行的狀況下,做各類小規模的嘗試。
如果你覺得去鄉下種田是你的夢想,不要立刻把這當成夢想。在你還在工作的時候,就開始找些體驗的機會。找個時間,租塊地,真的用周末去種田看看。兩天你可以接受,那下次請個一個禮拜的假去體驗。一個禮拜你也覺得開心,兩個禮拜你也覺得興致盎然,那這可能才真能當成退休後的夢想。
但如果你在嘗試的過程中更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這個,那好歹你可以提早調整夢想。
使用者需求,本來就是要碰撞並理解的;你的夢想,其實也是。
附註:
一般有人寫成迭代,但是在正體中文裡面,「迭」是輪流交替的意思、「疊」才是數量與計算上的意思。
「疊代」:累進,不斷重複進行後者加上前者,並且替換掉前者的動作。
「迭代」:替換,表示幾個固定的物件彼此輪替取代的動作。
在此處,我們取「疊代」為我們想闡述之意思。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