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親訪作者 6 個重點整理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親訪作者 6 個重點整理

你是否已花費許多時間在無愛錢少的工作上,而真正想做的事,卻被埋沒在腦海中?熱情與麵包,只能選一個嗎?面對工作的迷惘倦怠,我們往往強調努力撐過去。但是,我們為何不思考其它的可能性?我們能把真正喜歡的事做成工作,甚至做成一份事業嗎?

關於這本書的作者訪談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的作者是佐依 Zoey,她是「理想生活設計」的創辦人以及「佐編茶水間」Podcast 節目主持人。她致力於幫助讀者打造個人品牌、強化自我行銷技巧,引導觀眾透過自主學習和個人成長的修煉找到事業與生活平衡。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位視覺設計師,也當過旅遊編輯,再到外商公司擔任了遠距工作的主編。她的個人經歷就很像是一位「數位遊牧民族」,用一台電腦就能工作、到處流浪,現在居住在美國的密西根。

在這本書中,她想告訴大家,找到一個職業不該是目標,找到一種生活才是。尤其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我們都該從根本的思維上轉為積極心態、成長心態的人,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喜歡的事情做成工作,就是通往理想生活的絕佳路徑!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親訪作者重點整理

1. 用設計思考來尋找工作方向

Zoey 剛出社會的專業背景跟設計相關,在書裏面也提到用「設計思考」的方式來尋找工作的方向,我很好奇地向她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方式和步驟?如果沒有設計背景的讀者,可以怎樣運用這套方式?

她向我介紹了「設計思考五原型」這套方法。

第一步是「發現問題」,運用同理心去體會自己和別人所遭遇的問題,從問題點開始出發(就很像我常說的痛點)。

第二步是「定義問題」,我們要知道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背後的因素可能是什麼?我們必須先定義清楚問題,後續的解決方案才會有意義。

第三步是「市場調查」,也就是廣泛觀察整個市場上(或職場上)的樣貌,蒐集各種有可能解決問題的素材,尋找潛在的可能性(例如你可能感興趣的職業類型)。

第四步是「製作模型」,也就是擬定計畫,先製作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原型」(prototype)產品或服務。

第五步是「測試執行」,就是將原型產品和服務投入真實世界,並且觀察和紀錄運作之後的成果。進行大量的測試,然後依據結果做出持續修正。

在跟 Zoey 對談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她用的是「設計腦」在思考,而我慣用的是「工程腦」來思考。當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設計思考五原型,其實也很像工程或商管領域常用的手法,只是換了一個名稱。像是「市場調查」我就比較習慣用「標竿管理」(benchmark)的角度切入,一樣是廣泛調查,但是更強調擇優汰劣。或者像是「原型」產品,工程人就比較常稱呼「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稱 MVP),指的是有部份機能,恰好可以達成核心設計概念的產品。

無論我們從什麼角度切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發現不同方法之間的「相似之處」。有時候我會覺得,雖然方法千百種,但只要掌握核心精神,就會有一種殊途同歸的感覺。

2. 三選一還是全都要?

一般人都覺得一份工作要嘛會給你很多錢、要嘛你對它有愛、要嘛工作本身很有意義,好像三者只能選一個。但是 Zoey 在書中提到「麵包和夢想」是可以兼得的,甚至可以達成三贏的局面。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相信自己可以創造一個不在菜單上的選項」她進一步說明:「理想的工作是一種狀態,我們必須要拆解出這樣狀態背後的過程和追求的心理感受是什麼,只要我能夠不斷地沈浸在那個過程中,且心情感受維持在那個狀態裡,那你每一天肯定都是抱持著期待與愉悅的心情上班去。」

如果你還是覺得工作要嘛有錢、要嘛有熱情、要嘛有意義(但像是慈善團體,沒有賺錢),且三者無法並存的話,你便永遠到不了那個地方,畢竟你的導航系統從頭到尾都沒有導向這個地方。

3. 靠熱情能夠賺錢?

很多讀者可能會覺得,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很多,但是又感覺這些熱情賺不了錢?我問 Zoey 該怎麼樣把熱情變成一個有賺錢潛力的專業?

她的回答是:「大部分的人都以為熱情是空降的天賦,其實,找不到熱情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嘗試得不夠多、嘗試得不夠深,以及嘗試的時間不夠長。」我們退一步來想,如果我們自以為的熱情只是淺嘗即止,那我們哪有什麼資格仰賴這份熱情來賺錢呢?唯有當我們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新血,並且不斷打磨之後,才有可能將我們有熱情的事情轉換成有賺錢潛力的機會。

節錄書中提到的重點,從熱情到專業可以簡化成三個步驟「選擇、驗證、培養」,我們要先如嬰兒抓周般地盡情選擇、盡情嘗試,接下來深入的探索並提高做這件事的頻率與難度,去驗證自己究竟是否享受、喜歡做這件事情,如果這件事情通過了驗證階段,接下來就是將熱情培養成專業了,而我相信如果能到這個階段,任何人都可以成就任何事。

Zoey 在接受我的訪談時,也分享一個簡單好記的口訣,那就是「多、深、久」。「多」指的就是選擇要多元,「深」只就是深入驗證,「久」指的就是要花長時間的培養。

4. 打造原型產品該怎麼做?

我接著跟 Zoey 問,當我們要把專業變成第一個可以「獲利」的產品或服務,就要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MVP)。但是一般讀者該怎麼樣踏出第一步?需要擁有哪些基本的心態?

她認為在創造第一版的 MVP 時,做出來的服務無論多簡陋都沒有關係,重點是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能解決問題、有商機能賺錢、可以被優化。而我接著問她,在她打造和經營 MVP 產品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過最感到挫折的失敗?或者不如意?是如何克服的?

她跟我分享了她的第一個 MVP 產品是一堂「設計思考」線上課程,因為很直覺的就是把她的設計背景轉換成線上課程來銷售。只是在過程當中,並不是一次就順利圓滿。在一開始時,她也遇過拍攝影像品質、製課內容和方向不夠精緻、學員有程度不一的負評和指教。可是最重要的是,她因為有了這個「第一版」的醜小鴨產品,才能根據這些回饋和弱點,進行後續無數次的修正和改善。

我對此也感到很強烈的共鳴,如果我們連第一版的產品都沒有,那麼一切的改善都是空談。只有當我們真的採取行動、推出第一版產品,才有讓產品變得更完善的可能。就像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要先開始才會變厲害。」原型產品的目的不外乎如此。

5. 如何克服行銷的心魔?

書中有提到一個觀念是「不要害怕向別人行銷」。因為害怕或抗拒行銷的人(像瓦基提到自己以前就是),似乎都會認為行銷是一件「去打擾別人或麻煩別人」的事情。我跟 Zoey 請教她會怎麼樣克服這種心魔?

她跟我提到一個關鍵心態,那就是從「利己」轉換成「利他」來做思考。我覺得她有講到一個口訣超級實用。

害怕行銷的人會認為,行銷就是「對」別人做點什麼。當我們想對別人做什麼,就很像是要操弄別人。結果自己會覺得,是這個人不想要、或他表明他不需要,我們卻一直去強迫他去接收銷售資訊。

懂得行銷的人會換一種方式思考,行銷就是「為」別人做點什麼。意思是我們真誠地想幫助對方,因為我們先透過同理心,理解對方遭遇的問題和困難,而剛好我們的產品有機會能幫上忙,幫對方解決特定問題。所以我們是為了對方著想,才剛好像對方行銷適合他的產品或服務。

一旦我們改變這個基本的心態,就可以避免自己覺得行銷是一件「去打擾別人或麻煩別人」的事情。相反地,當我們從「利他」的角度出發,我們自己會顯得更自在,對方也會覺得更自然。

6. 關於遠距工作

Zoey 現在的工作模式大多以遠端工作為主,但是她也寫過另外一本書《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說明了從事「工作地點和時間彈性」的遠距工作需要鍛鍊的軟硬實力、求職資源、常見問題(與老闆協商、面試技巧)。

我在訪談的時候問她,一個遠距工作者最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的軟實力?她認為有三件事情是必備的。首先是「快速通關」的能力,有點類似 MVP 的觀念,要能用最可行、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快速解決問題。其次是「時間管理」的能力,畢竟遠距工作要仰賴大量的自我管理,一旦掌管好自己的時間運用,才有機會發揮更多工作能力。最後是「細心的態度」,因為遠距工作牽涉到大量的數位工具運用,以及很多「非同步」的溝通方式,秉持細心的工作態度,才不會因為微小錯誤而打亂了原定的任務和影響成果。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