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聲、討論聲此起彼落的英國上市獵頭公司 Michael Page 東京辦公室裡,來自台灣、擔任 Financial Service 金融團隊經理的 Andy 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正認真工作中,其中有德國人、中國人、英日混血、還有十歲搬到日本的韓裔俄國人。雖然在日本,但彼此溝通的語言是英文。
這是 Andy 因工作而搬到的第三個城市,幾個月前,他在倫敦;幾年前,他則在上海。
Andy 任職於英商獵頭公司 Michael Page。(圖 / Andy 提供)
實習經驗助攻,2 關鍵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
Andy 表示,因為讀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大四下時到歐洲交換一年,心生對異國生活的嚮往,加上職涯目標是希望做亞太或更大範圍地區的管理,所以他早早就決定往海外發展。邊在新加坡商獵頭公司實習,邊完成大五下學業後,他開始找工作,「但我們沒有歐美學歷,一下要在那邊找到工作老實說難度很高,所以我想說先從亞洲開始。」
後來,他透過 Linkedin 找到一個在廣州的台商公司工作,接著又得到外商獵頭公司 Robert Walters 上海分公司的工作機會。最後他選擇了後者。
回顧當時如何獲得公司青睞,他結合自己的獵頭專業表示,有兩點尤其關鍵。
1. 工作經驗的連貫性
「很多人應該也說過,我們整個職涯要有連貫性,對於求職會比較有利。如果你本來是做 marketing,有天突然說要做 HR ,難度會相對高。尤其以找海外工作來說,他們不一定理解你的台灣學歷,如果你以前的工作經驗又完全不相關,那挑戰會更大。」他首先這麼分享。
雖然找工作時才剛出社會,但大五下那段在獵頭公司的實習經驗,讓 Andy 在應徵獵頭工作時有著力點,能夠基於這份經歷,在履歷中呈現相關的能力與成果。
對於有意出國發展專業職涯的人,他也建議首先思考這件事,盡量讓職涯中的每一點有連貫性,並且在履歷中呈現你的積累。這會是找工作,尤其是海外工作時,一個至關重要的起步。
不過有相關工作經驗只是第一步,Andy 接著說:「你再想想,我們說中國好了,中國有 13 億人,他們有什麼理由非要找一個台灣人去?」這個「靈魂拷問」也揭示了 Andy 的第二個海外求職關鍵。
2. 你「無人能取代」的優勢
「講到優勢,我首先想提一件事,很多台灣人會覺得『英文好』是一種優勢,但我老實說,你想出國工作,英文好真的就是一個 must。」那所謂優勢會是什麼呢?
Andy 舉例,比方說有家公司想去俄羅斯拓展生意,需要派一個中俄文都流利的人去,那他斯語系的背景就有優勢,畢竟這不是一個多數人都具備的技能。而且,他必須在履歷中有力地傳達這個優勢。
除了自身技能,Andy 認為既然多數人本來是在台灣工作,那麼往海外求職時,也可以考量台灣整體環境的優勢,這也是一種替自己加分的技巧。
比方說,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國際知名,如果你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你可以思考如何凸顯這個背景的優勢,例如你有什麼經驗是他國半導體從業人員沒有的?這或許也可以幫助你找到其他競爭者沒有的亮點!
「我覺得求職的核心始終是『價值交換』,不管你在台灣還是國外,你都要去想你能帶給公司什麼價值,只是找海外工作,你的對手會多很多倍,你更要把這件事想得透徹。」Andy 總結往海外求職的核心認知,此外,他也補充一個他自己用過的技巧:強調自己的國際化背景。
在國外工作時,同事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像 Andy 在日本的同事來自德國、中國、和俄國等,在倫敦的同事則來自紐西蘭、澳洲和南非等。這在國外其實非常普遍,也因此如果你有交換學生或其他國際互動經歷,也很可能是加分項。
Andy 說:「像我自己應徵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雖然交換(學生)老實說也不是真的都在讀書,但我還是有特別放進履歷,呈現我有這個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另一種出國工作管道:Global relocation
除了透過 LinkedIn 或其他平台求職,Andy 還分享了另一招,那就是善用外商的 global relocation,也就是內部轉調的機制。這也是當初他會在兩個工作機會間選擇去上海的主因,「公司在全球很多城市都有據點,我後來也透過這個機會成功到倫敦工作。」
Andy 在倫敦工作時與同事的合照。(圖 / Andy 提供)
他表示,站在公司的角度來看,找一個全新員工來會伴隨著面試、訓練等諸多成本,相較之下從其他國家的辦公室找人來成本較小。再加上現在許多國外公司都很注重種族平衡,會需要招募來自各國的員工,也因此如果真想出國發展專業職涯,global relocation 是難度相對低也值得把握的機會。
至於在外商公司中如何提高成功轉調的機會,過來人 Andy 也分享:「大公司裡不時會有區域性的合作,過程中你認識很多國家的 officer ,你要盡量被看見,讓比較資深的前輩願意幫你背書。」
因為這樣的覺悟,Andy 在上海待了幾年後轉調到倫敦,「我們這產業很多大公司都是英國公司,有這個機會到倫敦去看一看,我覺得是很珍貴跟對我幫助很大的經驗。」
事先思索「回報」與「代價」,替海外生活做好準備
Andy 與東京同事的聚餐合照。(圖 / Andy 提供)
看過這麼多出國求職的人,自己也有多年海外工作經驗,Andy 表示,同樣是出國,每個人的想法卻不盡相同。比方說有人和他一樣有明確職涯目標,想在異國累積加分經歷;有人單純嚮往海外生活,覺得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好,總之人生要有這樣的「體驗」;也有人會想說先砸學費出國拿學位,期望將來在當地找到好工作......
「每種想法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務必要先衡量你出國會得到什麼、要付出什麼,以及你能不能接受。」比方說放棄在台灣的高薪工作、為了「體驗」出國做月薪三萬、對將來也幫助有限的工作,你可以接受嗎?又或者現在付的學費,跟將來薪水相比有划算嗎?如果你正有出國打算,不妨先以這個角度徹底思索一番。
出國後會面臨的挑戰,或許也是代價的一部分。Andy 分享,在國外工作和生活想來夢幻,實際上卻是甘苦參半,需要我們「拿掉濾鏡」來面對,文化差異經常就是課題之一。比方說當英國同事都聊著 F1 賽事或英超(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但你在台灣根本沒關注過這些東西,那想和大家混熟,就變得非常吃力。
又或者在工作上,我們一般會認為會議要盡量明快高效,但 Andy 在倫敦工作時,西方主管每次必定會先花半小時跟他聊周末行程,聊夠了才講正事,讓他直呼「有時真覺得沒必要」。這看起來都只是單一的小事件,但若同時發生,很容易就會讓人又煩又受挫,甚至摸摸鼻子又回台灣。
在他看來,能夠盡早知道這些文化差異,或對當地租屋方式、物價等日常細節有所了解,對於適應異地生活大有幫助,甚至也可以作為一開始評估去不去的指標。
關於怎麼獲得這些資訊,他也提到:「很多人會上網查,但我覺得網路資訊不一定準確,你可能只會看到過得很好跟很不好的人分享,像我們這種當作一段生活經歷的人並不會特別發文。所以我會建議透過 network 或其他管道直接找人問。」
細數從上海到倫敦、從倫敦到東京的跨國探險,Andy 語氣中夾雜對夢想的熱忱,以及對現實挑戰的煩悶。但他表示,回想起來仍覺得出國對自己而言是正確的決定,除了專業經歷的積累,還大幅拓展了人生視野。
至於下一站要去哪,他笑了笑說也許是新加坡,「但將來的路總取決於現在的決定,我會以什麼 title 在那邊工作,我想也要靠我在東京能走到多遠吧!」
作者:鐘敏瑜
本文轉貼自:數位遊牧 Digital Nomad(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