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實體產品開發成功率,你可以試試這些方式

想提高實體產品開發成功率,你可以試試這些方式

(Photo by krakenimages from Unsplash

最近公司在整理一些過往新產品研發的銷售成果與檢討。歸納出幾個很有趣以及我認為可以透過一些方式改善的點。首先來談談實體產品的困境我碰過的大致會有三種:

1. 開發時間很長

2. 初期不確定性高,後期變更成本高

3. 產品沒有受到當初預期的客戶迴響

實體產品研發從開案到正式發表所需時程少至半年,多至2年。實體產品通常需要經過好幾個階段的驗證。

以我在的熱融膠產業來說,單是在實驗室階段要找到對的化學配方可能要花3個月至半年。再來還要經小批試產與大量試產又會花數個月。如果原物料是台灣自產的,交期時間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國外進口,那時間就會驚人地疊加上去。如果產品方向沒有抓對,很有可能花了一年半載上市結果不是市場要的東西,這就會是一個失敗的產品專案。

多數產品專案在初期都是需求不確定性很高。很多時候客戶只是丟出一個很主觀感受的需求,例:要手感軟一點、更有彈性一點、更有質感一點,這類需求有時很難用數字或是特定測試方法去量化成果。或者面對一個需求,有很多種潛在解決方案但不知道哪個會是客戶在性能與成本上最終能接受的。而實體產品的研發另一個困難點在於規格特性有時環環相扣,如果是在很專案後期才提出變更,要付出的變更成本幾乎是等於整個打掉重練,回到實驗室階段。

最糟的就是當初設想的產品規格,以為可以打到客戶的需求。結果做出來的產品叫好不叫座。市場反應沒有想當初設想的那麼好。那些研發成本等於是打水漂。

解決以上問題可以使用三個方式來處理:

1. 設定贊助客戶(Sponsor customer)

2. 採用最小可行性產品(MVP)取得回饋

3. 同時進行幾個解決方案

設定贊助客戶

首先談贊助客戶的設定。我們發現有明確單一的贊助客戶產品成功率會比較高。主要是因為當贊助客戶願意承諾參與產品開發時,他未來要採用該產品的機率會上升。再來有個贊助客戶在,對於產品需求的精準度會更有把握,能將他的考量完整評估而提高產品滿意度。遇到意見分歧時,可能也比較容易站在該客戶的觀點快速收斂定案。

若很清楚知道客戶的時程,並以客戶時程為基準作為專案時程展開的依據,會更容易讓該新產品導入客戶的供應鏈系統,加速該產品開始銷售的時間點。因為有個具體要達標的里程碑時間壓力在,也會多了負責該客戶的業務盯緊,開發團隊更能戰戰兢兢面對專案工作,將其重要等級放較高順位。最後在掌握產品營收及研發投資報酬率的掌握也會比較高。

最小可行性產品(MVP)取得回饋

再來談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就是用最少的資源及最快速的方式產出一個概念性或小實驗成品,讓客戶可以看看、摸摸、試用,並回饋使用後意見。

如前面所說,很多時候客戶自己提出的需求其實都一知半解。我曾碰過一個 case 是客戶拿著很久以前跟別家公司買的東西,因為原廠商倒了,希望我們複製一個,但他連當初設計規格都遺失,所以只能提供買的東西以及應用情境。於是我們在做簡單的材料分析後,就運用手上有的東西先做兜出一個長得很像的小樣品先給客戶試試看。再依據客戶使用後的回饋,做進一步的規格調整迭代,最終做出一個他非常滿意,也比之前便宜的產品。

MVP 的做法可以讓產品更貼近客戶的想法,並降低埋頭苦幹結果做出不是客戶要的東西之機率。也因為客戶持續收到樣品並參與其中的研發過程,他也會很期待能使用到該成品(除非你端出來的東西一直都無法讓他滿意)。

同時進行數個解決方案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務必要有多個解決方案同時進行。俗話說不要把全部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換到產品研發就是不要只有一個方案。這是降低失敗機率的方式。在開發成本允許下,盡量能有越多不同的解決方案。甚至在專案開案評估專案成本時候,也記得多估一些第二、三方案的研發成本。

多數實體產品研發最終都要經過一個從實驗室放大到試量產階段。然而實驗室數據再怎麼美好,放大之後都會發生不如預期的結果。有時再怎麼調整也無法重現期待的結果。這時若有第二、三方案同時進行,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備案上讓專案繼續進行下去,而不用打掉重練。降低修改的時間成本,也更能讓產品準時推出的機會提高。這招在我帶新產品研發專案這幾年屢試不爽。

 

原文轉貼自:專案管理雜談 ( 原文連結 )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