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調整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目標開始推進

最近讀到一個拖延現象的研究,裡面提到了「時間動機理論」,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趨向短期、具體的目標,而忽視遙遠未來、抽象的目標。簡單來說,當「完成的時間長度」愈長,我們的「動機(動力、快樂感等)」會因此降低愈多。當完成目標的時間被拉得很長時,就算目標看起來再有價值,就算可以獲得的獎勵再大,還是會動力很低。

跨部門合作不再頭痛!如何用「流程圖」破解「打官腔」與「打太極」?

上班族常遇到的痛點,就是「跨部門合作」。因為大家都有本位主義,所以只要遇到別部門需要配合、協助的時候,就特別麻煩。畢竟他們都有自己的首要任務和 KPI,因此常常對我們的要求冷處理,或是表面上笑嘻嘻說願意幫忙,但私底下拖拖拉拉,隨便丟個東西就交差了事。今天我來分享一個妙招,你不妨參考看看,是我以前在美國上班的時候,「被逼出來的」技能!

「一個要領」調整表達結構,讓人願意聽、專案順利推進

當你開始具備多項的職場技能,越來越能夠掌握市場的狀態,以及團隊方向與規劃時,會發現需要講話的時間,變得更多了,變得更需要去做水平溝通或承上啟下的工作。尤其體制越來越需要你的觀點與專業時,提案的能力與表達闡述的方式,就會成為專案推展順利的關鍵,尤其職位越高,越需要將專業的內容,轉化為大家都聽得懂的方式。

《知識複利筆記術》讀後心得和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知識複利筆記術》就像是一個指南針,幫助我們在資訊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卡片盒筆記法最初是源自於 20 世紀的德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魯曼,在他的一生當中,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而且,這些著作在當代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他對知識的廣泛興趣、高產出的能力、源源不絕的洞見,全源自於他善用了卡片盒筆記法來進行研究和寫作。

《底層邏輯》選摘:拓展人脈的重點不在主動經營,而在「創造價值」

很多人問我:「潤總,你認識那麼多業內強人,你平時是怎麼經營人脈的呢?」我說:「創造價值。」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 坦白地說,我自己幾乎是不花時間來經營人脈的。 我個人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際關係,沒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飯,或者逢年過節送個禮。很多人想方設法地去討好別人或者努力經營人脈,就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幫到自己,這種狀態是不對的。 

《第二大腦》讀後心得:本書特色和帶給我的 3 個啟發

作者認為,所謂的「第二大腦」就像是我們天生大腦的一個「數位副本」,通過數位工具來記錄和備份大腦的思考過程,形成一個儲存在大腦外部的數位記憶體。這種管理和紀錄資訊的方式,通常是用數位筆記工具來實現,例如大家常聽到的 Notion、Evernote、Obsidian 以及 Heptabase。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一款免費的筆記軟體工具「Logseq」作為範例,介紹了第二大腦的實踐方法。如果你本來就有在研究或使用相關的筆記工具,想要有效處理資訊、達成更好的思考、做出更聰明的決策,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來閱讀。我自己身為筆記軟體的重度使用者,這本書帶給我一些不同的啟發

用這 3 種思維開始寫目標筆記,不怕訂錯計畫也不怕沒動力

最近幾次的課程學員一對一訪談中,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類似的問題:「雖然知道了筆記應該以專案、任務為單位,筆記的核心是目標的設定,而不是零散資料。但是,要怎麼樣才能寫出好的目標筆記呢?」有些朋友會擔心自己在筆記中設定的目標,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目標?如果花了時間做但發現做錯了怎麼辦?也有可能目標寫出來了,但執行過程還是缺乏動力?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幾個類似的癥結點,但癥結所在之處,也正是解決辦法的地方。下面想跟大家分享撰寫個人目標筆記的三種思維,調整一下,我們撰寫目標筆記時會更自在、更簡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