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還有瓦斯大概是最基本的民生必須服務。
可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 水表、還有電表一般都是裝在住家外面的公用區(樓梯間、屋頂之類),唯有瓦斯表是多裝在家裡 (再不然也是裝在院子陽台這類屬於自家範圍的區域)。
原因為何? 老實說我一直不知道,也曾經好奇過一段時間。 搜尋「骨狗」過,但從來沒找到真正的理由。 目前自己的推估大概是基於安全因素吧? 畢竟瓦斯是會燃燒或爆炸的,要是住戶無法隨時看到瓦斯表的變動而漏氣了,可能根本不會發現,那搞不好就很危險啦。
當然,以上是我的猜測,對不對也不知道。
不過,這其實不是我這篇主要要講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先把這話題忽略在一邊(當然,你若知道是甚麼原因,還是可以跟我分享)。我這篇要講的東西是:瓦斯表雖然是裝在屋內,可是每兩個月瓦斯公司還是要跟你收錢。 只是,瓦斯公司是怎麼評估你到底用了多少度的瓦斯呢?
記得我小的時候,似乎是會有所謂「瓦斯抄表員」這樣的人出沒(記憶中,報紙跟羊奶好像也是這樣會有人來敲門收錢的);可是這幾年呢,似乎瓦斯公司的人就只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在公寓大門或是大樓電梯上貼張單子,要你自己填寫度數。 然後呢,瓦斯帳單就這麼出現在家裡信箱了。
這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有否好奇過嗎? 瓦斯公司為何不派員挨家挨戶抄表了呢? 若我都不填寫單子的話,他又怎麼知道我用多少度? 不會收不到錢? 不會虧損甚至倒閉嗎?
於是我特別花了某一天晚上的時間上網查了查,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查了一些討論區、查了一些瓦斯公司的營業規章等。 然後我發現,北中南幾乎的瓦斯公司還真的多是請用戶「自行通報」。 可是如果你不通報或是漏寫了,那又怎麼辦呢? 瓦斯公司在這情況下,會用你前三期(前六個月,因為一期為兩個月)的平均計費,然後來作為本期收費的標準。 而且瓦斯公司也多在合約中「保留可以派員抄表」的權力。 也就是說,如果懷疑你刻意漏報時,他還是可以派員前來的。
「可是只叫大家自己填寫度數,難道不怕有人作弊嗎?」,這是我在看完這一系列資料後衍生而來的另一個問題。
比方說,明明我這個月用了300度,我寫只用100度,這似乎也沒人知道啊….? 就算瓦斯公司用過去平均來查驗,我只要有計劃的從六個月前(三期)就開始少報,就算他都用過去平均也沒用啊! 因為既然是讓用戶自己填,我相信存心要做假的人絕對是有方法的。
但為何瓦斯公司不在意呢? 或是瓦斯公司是否真的不在意呢?
這是我就完全查不到的部分了。 所以下面講的完全是我的推論。
我的想像是,有人會偷雞摸狗這類問題其實是防不勝防。 要完全杜絕當然就是每月派人抄表,或是直接電腦連線到你家裡。 可是若要每月派人抄表,那這需要大量人力,這麼多人員薪水就會是很傷腦筋的一個問題了;至於全部電腦連線當然也是好主意,可是要把目前所有機械式瓦斯表都換掉,可也不是小錢。
更重要的是,會存心欺瞞的人搞不好比例很低? 而且一般家庭又不幹嘛,煮飯洗澡的一個月又能用到多少瓦斯? 我若是瓦斯公司的經營團隊,了不起多對商業用戶(飯店餐館這類)配置幾個稽查員抽查就好。 小市民真要偷雞摸狗,漏報的金額搞不好根本只是零頭。 就算真能把他們都抓出來,很可能無法cover抄表員的薪水或是電腦式瓦斯表的換裝費用。
那既然如此,何必多此一舉呢?
這其實是管理上的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不一定凡事都要做到滴水不漏。 有時候事情能做到七八成的效益反而最大。 超過這比例後,投入跟收益常就開始不成正比了。 這時候就不一定非要把事情推到極致、達到完美無缺。
所以,無論是制度設計或是管理活動,要優先針對最有可能造成混亂的部分來思考。 能先解決大部分混亂、或是能提升大部分價值的,其實就暫時足夠了。 後面是否還要優化,這倒就需要邊做邊看了。 因為多做的部分或許能把所有混亂都排除,但是得到的利益卻未必顯著;若是如此,多做那些事情,很可能就不划算了。
就像電腦加裝記憶體一樣。 只有512MB時候可能跑起來是非常的不順,若花些錢另外買RAM加到2G,那效能可能會好很多,而且這差異是非常的明顯。 但是如果還要再多花錢買超過2G以上的RAM,則可能就又沒甚麼效能提升的感覺了;當然,若跑測試軟體可能都還會看到些微數字有改善,但是人是已經「感覺」不出明顯差異了。 那這時候花的錢就無法跟效能有等值的回報了。
這有個名詞叫做「邊際效益遞減」。 簡單的說,就是每多增加的投入(或努力),所能得到的回報會越來越降低。
這也或許就是為何瓦斯公司明明知道你可能詐騙他不誠實填寫,但是卻不派人來抄表稽查的原因。 因為查核投入的人力時間還有人力成本,很可能遠比抓到你多收回來的錢要貴得多。 如果目前的制度已經能讓他收到足夠的運作成本,甚至能賺錢下,多投入人力物力又未必會有顯著的改善時,那睜隻眼閉隻眼確實是個可以理解的做法了。
這在很多管理事項上都有類似的狀況。 一間什麼制度都沒有的公司,一開始做任何管理工作(如品管制度)都會有明顯的回報與改善;但是當已經有明顯改善時,後續要再得到效益就得投入更大的心力了。 但是否值得投入? 這就得看那議題有多重要而定了。 大家也別看到這裡誤會說所有事情只要做到70分就夠了。 有些事情確實70%就足夠,因為後面要再得到80%所投入的跟能得到的不一定成比例。 但也有些事情則是就算後面很艱苦、也還是得拼下去拿到一定成效。 而這就是需要主導者拿捏以及判斷之處了。
為何寫這麼一大串來談「拿捏與判斷」呢?
因為常常有人問我「專案管理」到底該怎麼學習,或該怎麼成為一個好的PM? 我覺得技術的東西都好學,CPM也好、EVM也好、WBS也好、甚至產業知識也好,用心讀過誰都有辦法學會的,但面對事情時「到底該多用力」的部分則比較是經驗還有個人拿捏的東西,那就很難教。 也難怪有人說,專案管理其實是「技術」也是「藝術」。
專案管理藝術的部分很難教,我老實說一直也不擅長教別人這一塊。 但我還是想在接下來的幾篇中談談這些藝術性的部分。 因為或許有人根本沒想過(或是意識到)這些東西,所以也希望藉此開啟大家另外的思考模式。 或許哪一天,你也就可以自己頓悟並掌握住藝術性的這一塊了。 而且這些東西不單單是放在專案管理好用,做別的事情其實也都可以應用類似的原則。
那我接下來幾周陸續想談的有這幾樣東西:
- 拉高視野、見林但不見樹
- 平衡需求、別想討好所有人
- 重點掌握、如何抓大放小
- 主動發現、爭取前置時間
- 降低風險、弭禍於無形之中
- 醜話先說、對事但不對人
- 品質管制、追求標準、一致、與穩定
- 降低流言、合適的訊息分享
- 沒有英雄、人員培育與接班計畫
- 避免發散、一切都跟收斂有關
- 歷史借鏡、能重複應用的才有價值
有些之前有談過,有些則之前在小說連載時有提過,但我決定這次再有系統的好好談一遍。 主要是我發現小說連載對於概念傳遞的效果不好。 原本我是想透過小說的形式來傳達一些專案的概念,但後來發現或許小說形式讓內容變得不這麼嚴肅、而且內容的分界點不這麼明顯,大家反而有點不能掌握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加上好多人跟我講說,他們會只看「愛情」的部分,專案管理部份都會自動篩選掉。 (那我又何必寫這麼累呢? XD (要融入小說情節,案例的部分我還得整個想過,做圖做表反而更花時間)) 而且切開來,我也可以把那小說真的改往非常小說的方式去寫,也不用去顧慮每次都要能首尾連通,就可以多玩些伏筆之類的東西啦。
所以結論有兩個: 一,我想重新談一次那些無法具體技術化,但是大家該去思考的藝術之處。 另一個結論是,小說的部分我會寫些我想寫的情節,接下來(第五卷之後)可就不一定每集都有甚麼特別想傳遞的管理概念了。 這點就要請各位讀者原諒我小小的任性啦(笑)。
至於不想看愛情小說的,請專心看接下來這十篇吧。:)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