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公司內部也要建立個人品牌
「建立個人品牌」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概念,打開 Facebook、Instagram 有一排的課程廣告都在教我們如何建立個人品牌。有趣的是,這些課程都只教我們建立「創作者/自由工作者」個人品牌,反而沒有人談「職場工作者」個人品牌。
這兩者有什麼差異呢?前者是當我們今天不想當社畜了,決定自力更生時所依賴的技能與廣告形象 ; 後者是在一間公司中,同事們對自己工作表現的印象。我們多數時間把精力放在前者,卻很少關心在公司給人的「印象」是如何。
我們必須要認清的是:
建立「創作者/自由工作者」個人品牌,對於一般的上班族來說需要的時間很長,因為我們的本來就不是全職創作。
相反地,我們一天有八小時的時間都在一份正職工作上,這段時間的表現都會直接影響其他同事如何和我們相處。
你是一個負責任、可靠的人,很棒跟你合作既安心又愉快 ; 你是一個被動、沒主見的人,工作上就不能太相信你。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道理:經營好自己的職場形象/品牌,能夠讓同事、老闆、客戶信任我們,進而在職場上事半功倍。
這篇文章要分享三個工作習慣,可以有效建立自己的職場品牌:
- 積極參與會議
- 幫忙「建立 on boarding 文件」與「總結通訊軟體重點」
- 分享知識
一、積極參與會議
不論是對剛入社會的新鮮人、或是剛到職的公司新人,在初期其實都很難對公司做出具體貢獻,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團隊氛圍與公司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積極參與會議」是最容易切入並累積信任的工作場景。
那該怎麼樣積極參與會議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 主動幫忙做會議記錄
不論你是主持人還是與會者,如果能養成做會議記錄的習慣,對於自己與團隊都將大有幫助。
對自己來說,可以記錄內容、摘要重點、思考下一步行動 ; 對團隊來說,則有提醒重點與 Follow-up 的效果。
只要有公事上的討論,就一定要養成習慣確認:那我們接下來的「行動」是什麼?
2. 針對會議主題提出想法與行動
許多人有個壞習慣,如果自己不是會議主持人,在會議中喜歡做自己的事情,例如玩手機、處理其他公事、上網找資料。我認為既然都已經投入時間開會了,那就專心參與會議吧!
對於提出會議的人來說,無非就是有問題要趕緊和團隊確認,適當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行動,可以讓會議進行得更有效率。這裡有兩點經驗分享:
- 提出問題前,自己要有想法,而不是單純拋出問題讓其他人替你傷腦筋
- 當團隊討論到一個段落,主動幫忙總結段落重點
專心地投入會議,幫助團隊趕緊找到結論,讓大家都能夠快點回到座位上。
3. 會後主動將會議紀錄寄給大家
會議結束後,我們可以將剛才的紀錄透過 Email 寄給大家,或是寫在公司的共享文件上(Google Drive, Jira, Coda…),有需要的人就能自行閱讀。
透過主動分享,我們將一份會議記錄的價值增加數倍,這麼划算的投資不做嗎?
如果你對「如何開會」有興趣,可以閱讀下方的文章,我將會議前、中、後要注意的事項都寫在那裡。(【職場工作技巧】如何有效率的開會?3 步驟提升開會效率 — 規劃想法、聆聽比對、確認行動)
二、幫忙「建立 on boarding 文件」與「總結通訊軟體重點」
建立 on boarding 文件
你有發現嗎?多數公司在新人報到時,幾乎都沒有相關 on boarding 文件,必須靠老鳥手把手的帶領才能讓新人進入狀況。
如果我們是最近剛到職的新人,一定會將如何設定電腦、如何使用公司的咖啡機、如何使用公司的印表機、如何打公司的電話…寫成筆記。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只有我們遇到,而是每一個新人都會遭遇一次。
既然都有筆記,不如就順手幫忙整理 on boarding 文件!包含的內容可以有:
- 設定電腦權限
- 安裝工作所需軟體
- 了解公司產品
這是新人建立良好印象的第一步,我們做一次筆記並分享,就可以讓筆記發揮數倍的功能(只要有新人來,筆記都會發揮一次作用)。這跟經營部落格寫文章分享是一樣的道理。
關於如何寫一份 on boarding 文件,可以參考下方文章:(Blog 44 —【職場好習慣系列(1)】 剛到一家新公司上班,身為菜鳥的我們可以先做些什麼?)
總結通訊軟體重點
愈來愈多公司會使用通訊軟體進行協作,例如 Slack 跟 Teams,團隊也習慣在各個頻道(Channel,類似群組)上討論工作。
然而通訊軟體上的資訊非常零散,一個 Channel 中可能同時討論三、四個工作,討論結論就散佈在各個地方,隨著新的訊息進來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因此,如果我們也是討論串中的一員,可以順手幫忙摘要重點並總結行動。同時我習慣將重點資料再回填到公司的共享文件上,這樣資訊就不會散落在通訊軟體中。
在寫文件的時候,可善用「原子設計」思維寫出好讀又有邏輯的文件,可參考下方文章:(Blog 74 — 【職場好習慣系列 (5)】寫文件的小技巧,善用文件超連結,建立具有原子設計 (Atomic Design)思維的文件架構)
三、分享知識
分享專業知識
我們時常會和不同職能別的同事工作,專業不同自然有許多東西是不了解的。例如我是產品經理,需要時常和設計師、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客服、營運、行銷同事工作,他們講的術語我有許多都不熟悉,此時我能夠採取的行動就是「發問」。
透過「發問」我能夠掌握許多非自己專業的知識,筆記下來對後續的討論很有幫助。
但同樣地,設計師可能不知道工程師的某些術語、工程師可能也不理解行銷人員的工作思維,同樣的「發問」狀況會這樣重複無數次。
如果我可以主動分享這些「發問」筆記,摘要重點給其他同事知道,未來這些同事就有了討論依據,組織可以共享一份知識文件,無形之中減少了同事們的溝通成本。(想想看複雜的概念要重複解釋五遍,中間浪費了團隊成員多少的時間)
你可以在共享文件分享這些筆記,或是在通訊軟體上的特定 Channel 發表,都能夠有效地傳遞資訊給其他人。
分享有趣資訊
如果有發現不錯的工具、有價值的資訊,都可以主動分享給其他同事。公司內部養成「分享」的文化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團隊一起成長。
總結
你會發現這些習慣看似不起眼,但日漸積累後將造成巨大的影響,許多人說:「觀察一個人要留意他做事的細節。」上面提到的工作習慣都是細節,當你內化成習慣後,其實無時無刻都在為團隊、公司貢獻價值。
隨著時間積累,就能建立起「職場工作者」的個人品牌,讓同事、老闆、客戶信任我們,進而在職場上事半功倍。
「不是因為信任團隊才貢獻,而是因為貢獻才能得到團隊信任。」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